不错,在他重生的第一世,沈柔之的死不是一个意外。

    可是那是在他很久之后才弄清了的。

    难道是“当局者迷旁观者清”?如今的沈柔之居然只听他说了这个“故事”,就敏锐地察觉了其中的症结。

    河水一波又一波的涌动,轻轻地拍着船侧,虽然这船停的很稳,但是谢西暝却觉着脚下丝丝颤动,好像有些站立不稳了。

    沈柔之却觉着夜风更冷了,便跟谢西暝道:“时候不早了,咱们回去吧。”

    有都察院的人陪护,一路上风平浪静。

    初冬之时,沈柔之一行人终于进京了。

    而此时的沈承恩已经顺利面圣,并且已经在顺天府接了通判一职。

    虽然仍是通判,但是顺天府是整个京畿要枢,跟普通的州府衙门不可同日而语,通判一职更是举足轻重。

    京畿衙门要处理的公务,更是地方衙门的数倍,沈承恩自打上任,每日忙的分/身乏术,在这点儿上,他倒是庆幸先前受了徐麒臣的指点,如果还要去洛州往返,要真正在顺天府融入,至少也要到年底,白耽误了多少时候。

    但是这会儿,他已经足以胜任顺天府的公差,而且府邸方面,徐麒臣也叫人替他看好了。

    那是在距离顺天府不远的子归胡同的一处三进的府邸,虽然不大,但干净雅致,不是那种俗不可耐的粗糙地方,沈承恩头一次去就甚是喜欢了,只是徐麒臣并没亲自陪同,此后也不曾出现,只叫了一个差官出面料理所有,却也井井有条,甚至知道沈承恩身边儿能用的人少,还特意地拨了几个过来。

    不管是于公于私,沈承恩对于徐麒臣都心怀感激,虽然想当面道谢,但彼此都有公务,而且徐大人又比他还要忙碌,沈承恩倒是不敢贸然打扰,另外一点儿就是,他知道徐麒臣身份特殊,生恐自己跟徐大人走的太近,会惹人非议,反而给徐大人带来不便。

    不过呢,京城之中除了徐麒臣,倒是也有人向着沈承恩伸出了“援手”。

    这伸手的人,就是英国公府了。

    自从沈承恩要留任京中消息一出,国公府立刻派人找到了他,而后,是国公府的长房曹瑞亲自前来拜会。

    曹大爷蒙受祖宗荫庇,如今只在太常寺挂了一个主簿的闲职,为人倒是很健谈,以见到沈承恩就分外热络。

    这若是在沈承恩才进京的时候如此,沈大人当然会高高兴兴地叙旧认亲,但先前他给都察院押着审讯,英国公府没见一个人出现,如今等到了雨过天晴了,他们才露头,这样趋利避害的凉薄之情,沈承恩心里明白,自然也不会再真心实意的了。

    曹瑞却大谈先前之情,又说道:“先前你进京的时候,府内老太太偏偏染病,我每天忙得寻访名医,竟是焦头烂额,隐约听说你有事,甚是担忧,只是都察院办差别人自然是不敢插手的,我便暗中派了人打听消息,听到内线的人说没什么大碍,才放了心。”

    他巧妙地把这一节敷衍过去,又道:“我那弟媳也是急得了不得,虽然我叫人告诉她你不会有事,她还是每天惦记着,整日烧香拜佛,希望她的妹夫早些脱困,也希望远在洛州的老太太跟外甥女儿等都平平安安的呢,后来听说他们要上京的消息,这才转忧为喜,又跟我们老夫人说,等老太太跟侄女儿们进京,务必要他们留在我们府内住着,我们老太太也欣喜的很,特对我这么叮嘱呢。”